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宝鸡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日本制造业兴衰启示录

2022/4/11 10:29:11发布102次查看
作者 凡夫俗子 来源于:凡夫俗子话财经
中美贸易战这颗“子弹”,已经飞了好一会儿。
随着一波三折的剧情日益推进,人们的信息对称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少人对贸易战的认识已经从最开始的美中贸易逆差、遏制中国崛起的层面深入到美国自身的困境。
比如,当前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尽管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凭借着对高精尖技术与知识产权的牢牢把控,美国仍无可争议地处于头部位置,可当大量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海外时,美国本土的就业与民生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的情景即便再美好,也无法掩盖美国老百姓对制造业回归的翘首期盼。基于此,如果再将特朗普“重振制造业”的承诺、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制裁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元素串联起来,你自然会对贸易战的领悟更进一步。
跳出贸易战的范围,倘若只聚焦制造业,我们会发现:不仅美国,日本也正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二战结束后,日本制造业从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并崛起。而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制造”长期凭借其优越的产品性能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享誉全球,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狂热追捧,说到“made in japan等同于质量担当”,几乎不会有太多人反对。
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中,生动地描绘道:
“……有日本免税店的营业员用难以掩饰的喜悦神情和拗口的中文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
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却如同中了邪一般事故频发。从造假丑闻到经营败退,无不彰显着曾经高高位居神坛上的日本制造现今光环渐褪的窘境。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嘘与感慨。
那么,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日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日本制造业的兴衰历程做一个详细的回顾与反思。在眼下的特殊时期,相信这个与中国一水相隔的国家所经历的种种,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示。
一、日本制造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一直以来,日本制造业都以先进可靠的科学技术与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著称。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解读日本制造的崛起之路。
笔者将日本的技术创新变迁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山寨”历程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仅经济萧条,制造业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数据显示,1946年日本制造业生产能力不到战前最高水平(1934-1936年平均水准)的40%,工业设备的30%~60%遭到破坏;同时,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锐减,几乎都降至战前巅峰时期的50%以下,如1945年的纺织工业为战前最高水平的33%,硫磺生产能力是42%,造纸能力是46%,钢铁量为15%,石油和石油制品的库存仅有1941年的10%……
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已在其著作《日本产业百年史》中,用“简直是人造沙漠”的措辞来形容日本战后的经济,“一面是已经毫无价值大量的战争用生产设备残骸,歪歪斜斜;另一面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民众,东逃西窜。”
为了尽快冲出经济困境,日本决心以美国为榜样,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来引进吸收美国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与创意;具体到产品上,无论是电脑、日常消费品还是汽车、通信等领域,均步步紧随,无不例外。直接的结果便是日本境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的“山寨”商品,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
彼时若是提起“made in japan”,相信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假冒伪劣”,这从商品的画风便可窥探一斑:
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的copy并未持续很久。在陷入“山寨”的黑历史后,日本人开始逐渐转变思维,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还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不仅如此,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产品的机械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攻关。
这种模式被日本人冠以一个很有“工业党”既视感的名字——“逆向工程”。
在“逆向工程”的影响下,日本告别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高成本、低效率的生产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来积极谋求重化工领域的设施更新,而电力、钢铁和海运领域的高级技术模仿亦成为当时的发展主流。如此一来,日本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自动化技术引进、机械自动化到高技术、大规模生产体系全面建立的逐步跨越,并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这也为其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模式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立国”战略
进入80年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摩擦让日本当局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模式不能促进日本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培育自身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不败地位。
于是,日本政府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重新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并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其标志是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布了《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文件。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公布的《科技白皮书》中再次明确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将发展重心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诸如原子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与飞机制造业等成为资金与智力资源的主要输送地。与此同时,日本还注重强化重点实验室未商品化产品、寻求产业集约式发展。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深入贯彻,日本的高精尖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80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重创了日本。此后,日本经济长期在低谷中徘徊,但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并没有因为日本经济的大萧条而停止,反倒愈演愈烈。
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给日本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重振经济,追赶“知识经济”新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日本政府进一步丰富了“科技立国”战略的内涵,并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新口号,强调日本要彻底向“模仿与改良的时代”说拜拜。而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贯彻。
在此期间,日本无论是在科技研发人员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还是专利申请数量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而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精尖领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至此,日本已然跃居全球为数不多的技术发达国家行列之中。
综上所述,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不同阶段创新模式的变革与选择,导演了这场荡气回肠的崛起。
二、日本制造业走向衰落的证据
如日中天时期的日本制造业,曾经创下辉煌的历史。有资料显示,全世界90%的数码相机是日本制造,日本持有全球37%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和66%的半导体原材料。而下面一组关于日本制造的成绩单同样会让人肃然起敬:
截至2016年底,日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7993.99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均制造业的出口值为5521.02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工业化程度以37.04%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质量以85.69%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以14.13%位居第二;日本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以6.53%位居世界第三。
另外,在全球50强企业名单中,人们会发现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的名字,而它们皆属于制造业领域。
强大的日本制造业,不服真是不行。
然而,“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似乎是一条自然规律,任凭日本制造再怎么强大也躲不开逃不过。且不谈东芝、松下、索尼财报的连年亏损,光凭以下三条重磅曝光,就足够撼动日本制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三菱油耗造假事件三菱公司自1991年以来,一直使用与法律法规不同的违规实验方法来测算燃效数据,另外为使从2013年开始生产的四种车型达到燃效目标,还对数据进行了篡改,共涉及62.5万辆汽车。为此,三菱公司直接承受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包括巨额罚款、暴跌致市值缩水50%以上的股价、日产收购三菱股份、以及社长引咎辞职等。2、高田问题气囊事件身为世界三大安全气囊供应商和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厂之一的高田公司,客户惠及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福特、通用在内的全球诸多汽车厂家。然而,高田公司的安全气囊并不安全,其隐患之处非但被隐瞒了下来,还在不少安全数据上都进行了造假处理。由此导致高田安全气囊故障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17人死亡,180多人受伤,被召回的缺陷汽车总成本与赔偿金额更是天价。到最后,高田公司不得不以破产收场,这被称为是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破产案。3、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2018年10月,神钢被爆出旗下3家工厂和1家子公司存在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次充好交付客户的造假行为,造假产品流入境内外企业数目已多达500家,部分违规行为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日本汽车企业以及h2a火箭、三菱支线客机、部分新干线列车,甚至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铁列车悉数中招,其他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劳斯莱斯等诸多跨国巨头纷纷受挫。这一丑闻堪称是“捅漏了日本制造的天”。
不仅以上三家,质量问题不断,违规、造假、瞒报、谎报频频出现的剧情还上演于丰田、夏普、东芝等其他巨头身上。此外,尼康、奥林巴斯的节节败退,更是让日企品牌形象一波未跌完,另一波又跌。
在新产业领域,日本的落伍也是不争的事实。
以人工智能为例,2017年底,本田公司与中国商汤科技签订了为期5年的协议旨在,研发自动驾驶ai技术。需知,本田有着长达70年的悠久历史,而商汤科技2014年才刚刚成立,尚属创业阶段。资历的悬殊恰恰反映出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滞后,在日本居然连一家像样的ai公司都没有。反观中国,早已领先了不止一个身位。
再以互联网为例,日本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巨头雅虎公司现今的“惨状”人尽皆知,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早已无需赘述。
辉煌过,却疲惫着。
日本制造业的跌宕起伏,值得人们停下来,好好地思考。
三、日本制造崛起的致胜杀手锏
回到最初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日本制造,做对了什么?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三点关键因素为日本制造的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第一,日本人对创新的孜孜以求。
在此,有必要先来界定一下“创新”的内涵。所谓创新,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一种之前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其目的自然是要尽可能获得潜在的利润;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源源不断的创新推动的。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分别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与组织创新,具体如下表:
明确了创新的内涵,再回过头来看日本制造。如前文所述,日本制造业发展前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山寨”过程,但是如果深挖下去,我们会发现日本所做的一切虽说是以模仿为主,但也算作是一种另类的“创新”。比如所谓的“逆向工程”,其对新产品的解构、研究与改进设计,进而到生产制造出全新的商品,均包含着不少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影子(参见图1)。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日本制造企业在享受到由模仿带来的红利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单纯的“山寨”,创新的热情促使他们在巧妙地吸收美国创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和功能,或者说是在“山寨”中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正是这一动力,不但让日本经济度过了漫长的低谷期,更是让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大大提升。
而后,日本更是意识到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继续保持着对于科学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攻克,企业对于科学技术上的研发投入更是不遗余力。数据显示,日本的r&d投入常年仅次于美国,大幅领先于排在后面的国家;而日本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与科技工作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常年位列全球首位。久而久之,量变达到质变,日本完成从创新“跟随者”到创新“引领者”身份的华丽转变,并成功转型为先进的创新型国家便显得水到渠成。
一言以蔽之,日本制造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二,日本人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如果要评选近两年最火的词汇,“工匠精神”肯定会有一席之地。在我国,不仅雷军要做发烧友的工匠,罗永浩要做有情怀的工匠,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也鼓励弘扬“工匠精神”。殊不知,日本制造业早已把“工匠精神”贯彻到了极致与彻底。
“工匠精神”,具体是�...
宝鸡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